健康有道

健康有道

健康有道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有道 > 正文

从心理学出发,我们来聊聊星座吧!

日期:2024-09-03 来源:作者:学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浏览量:

随着手机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,我们经常会在平台上看到“性格测试”“星座分析” “星座运势”,有人在看到测试结果和运势讲解后,内心惊呼:“这个测试也太准了吧”!


不可否认的是,有一部分测试是按照科学的方式分析出你的性格或运势,但你是否真的能够分辨出哪些是“依据你的答题得出的科学结论”,哪些只是描述一些“模棱两可”的话让你觉得很正确呢?


比如当你完成了一项人格测验,测验的结果如下:


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,却对自己吹毛求疵。虽然人格上有些缺陷,但是你都有办法进行弥补。你的潜能有待开发,目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。你看似强硬、严格自律的外在下,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。许多时候,你总会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。你喜欢一定程度上的变动,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。你为自己能独立思想而自豪,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。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。有些时候你外向、亲和、充满社会性,有些时候你却内向、谨慎而沉默。有时候,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。(Bertram Forer 1948)

看完这段话,你会不会觉得文字里描述的就是你自己,或者绝大多数语句和你的性格吻合?1948年,心理学家福勒(Bertram Forer)的志愿测试者们也是这样觉得的,然而这些语句只是福勒从各种星座与人格的描述中搜集出来的。由此可见,其中大多数的语句是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的。这种现象就是“巴纳姆效应”。


巴纳姆效应


巴纳姆效应(Barnum Effect)是指人们对于模糊、普遍性描述的倾向性认同,认为这些描述准确地描绘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或未来命运的现象。


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中,通常与占星术、星座测试等领域的准确性质疑相关。比如,你在星座运势里看到的分析,总会觉得“很准”,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描述中通常使用了“普遍适用”或者“模糊”的话语,让人产生高度的认同感,认为这些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从而产生巴纳姆效应。




例如,某个人在进行性格测试后得到了一份报告,报告中包含了诸如“你有时会感到孤独”“你喜欢与人交往”等普遍性描述,这个人可能会认为这份报告极其准确地反映了自己的个性,而实际上这些描述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适用的。包括近年来十分火爆的MBTI人格测试也是反映了这种心理,被试者会认为“这简直说得就是自己”,其实是因为测试报告使用了能够让大多数人“对号入座”的描述与分析。


在心理学上,“巴纳姆效应”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“主观验证”的作用。当你心中想要相信一件事,便总是可以搜集到各种支持自己的证据。哪怕是毫不相干的事情,人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。另外,人们除了倾向于记住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,还会选择性忽略与之相反的事实。当星座分析中的某些描述与个人经历相符时,人们会加深对星座分析的信任,反之,遇到不相符的描述,人们很有可能会忽略掉这些信息。


因此,当解读星座测试结果时,了解巴纳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,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测试结果,避免盲目地接受那些过于模糊和普遍的描述。当你觉得描述结果过于符合自己的时候,首先要提醒自己去甄别这些话语是否是普遍使用的,避免跳入“巴纳姆效应”的陷阱里。


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


除了在星座测试中使用巴纳姆效应以外,在广告和营销策略里也能看到商家利用这种效应来吸引消费群体。商家会通过提供一些广泛适用的信息,使得潜在顾客感到,产品或服务非常符合他们的个人需求,从而引导顾客进行下单购买。比如,用户浏览在线购物平台上的“产品推荐”和“商品评价”模块时,有时也会产生巴纳姆效应,这些信息会让消费者认为,别人的体验和评价非常符合自己的预期,特别是有些评价点恰巧是自己的需求。





在日常生活中,还可以运用巴纳姆效应建立人际关系。比如,使用一些普遍性话题或者模糊性赞美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,像“你今天这身穿搭很好看”,其实就是一种相对模糊的赞美,但却能起到很好的话题效果,从而快速与初次见面的人建立关系。


面对巴纳姆效应,应该如何去做?


为了避免被巴纳姆效应误导,人们在面对这些普遍性描述时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,学会辨别信息的具体性和真实性,从而做出更理智的判断。当进行星座测试的时候,部分测试报告或者是运势分析仅供参考,不要盲目地对号入座,也不要选择性地忽略掉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,理性看待测试结果。在选购商品的时候,谨慎消费,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,减少他人评价对自我判断的影响。



参考资料

[1]王聪,顾芹,周言.消费者自我一致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偏差——基于巴纳姆效应的实证分析[J].消费经济,2014,30(01):58-62.

[2]张日昇. 咨询心理学[M]. 第3版. 北京: 人民教育出版社, 2022.

[3]章志光. 社会心理学[M]. 第3版. 北京: 人民教育出版社, 2015.


 




栏目介绍

健康有道,专注于为师生提供新鲜、贴心、生动的身心健康分享和指南,提升身心健康生活水平,用专业和爱心陪伴学生成长成材。

供稿|学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

文字|闫梦菲

供稿审核|刘国尧

编辑|白静

责编|徐进